凤凰人物 | 佛山粤剧院演员李江崊:碎片化的当下,粤剧是百态人生的一剂良方

2025-08-29 08:21:22 3508

很难将面前这位地道“老广”,与戏台上半疯半癫的南海十三郎联系在一起。POLO衫+运动裤,皮肤黝黑身材精瘦。假如在街头巷尾和他遇到,擦身而过之际,哪会想到他竟然是佛山粤剧院文武生、国家二级演员李江崊。

正当你以为他和佛山成千上万公园打拳江边遛鸟街市买菜的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时,他只是小幅度翻个云手,气场就开合了。普通人那叫拍蚊子,但他那是身段是艺术是功夫。

一粒子弹

粤剧《南海十三郎》剧照,图右为李江崊

粤剧演员李江崊往戏台上一站,灯光起,长衫水袖,一个动荡大时代背景下的读书人。演到知己好友相继离去、父亲溘然长逝,自己却无法见到最后一面时,李江崊一招“硬僵尸式”,直挺挺往后就摔,锣鼓骤停幕布降下,这一幕终了。“硬僵尸式”乃过硬的粤剧功夫,李江崊却谦虚地说“硬僵尸”也好、摔背也好,都是戏曲演员必备的技巧。其用意,是希望能给观众一点留白,一点自己参与想象和创作的空间。“最后这一摔,他思绪如何动荡?戏中不明说,就一个动作,紧接着幕终。”让观众除了喝彩外,还留下的是,心里的五味杂陈,留下的是能和主角,能与人产生共鸣。

粤剧《南海十三郎》,李江崊扮演主角,人称南海十三郎的江誉鏐。并且凭着精湛的演出,李江崊于近日获得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最佳主角奖提名。他谦虚地表示,这个奖项并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粤剧院团队的功劳,他只是站在前面一个人。能拿到提名感到非常荣幸,这次也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而有幸正好遇到了在上海演出,顺手就报了。

说到那次在上海,作为东方名家名剧月的闭幕演出,《南海十三郎》连演两场,场场爆满,这在非粤语区的上海实难想象。去年12月《南海十三郎》到广州演出,小红书上Z世代女孩发帖:买了票,因担心周围全是阿叔阿婶,去之前尚有一丝格格不入的忐忑。入到场一看,乌泱泱一片年轻人,这才坐定定等看戏。李江崊也透露过,此前在上海的演出,20多岁的年轻观众占了80%。李江崊说,“他们在江誉鏐身上能找到共鸣”。江誉鏐跌宕起伏的人生,一朝得志的时候文采飞扬;怀才不遇的时候穷困潦倒。当他自己那条不能逾越的底线遭到挑战时,他的压抑、他的释放……一粒跨越时空的子弹,化作“查笃撑”,正中年轻人眉心。

一种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南海十三郎》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于家国巨变中,曾经养尊处优的南海十三郎最终家道中落;我行我素和恃才傲物深刻于他脾性里;他也爱才,他和唐涤生亦师亦友的关系可谓行内佳话……在他身上,总能看到人性中闪闪发光的一面。或许正是有如此经历,南海十三郎创作的粤剧剧本,独到处妙笔生花,缱绻处又字字泣血。

同样作为粤剧从业者,李江崊如何理解这位前辈的贪嗔痴癫?乃是他演活南海十三郎的关键。行内常说编剧与演员之间存在相通之处,如今,李江崊也在尝试剧本创作,在此过程中,往往能体验到一种奇妙的桥梁感,“当我沉浸在写作中时,我会进入一种特定的状态,而作为演员在演绎时也有我自己独特的状态”。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通过编剧与演员之间的桥梁,李江崊似乎能窥得江誉鏐的宿命——极尽燃烧极尽癫狂。

李江崊说,真正的天才、诗人或文学家,他们似乎都走向了一个相似的命运。你看,唐伯虎不也是如此吗?李白不也如此吗?南海十三郎亦如此,他最高光的时刻,一人同时编撰多个编本;他落魄的时候,流落街头无人识……但他也坚守着文人风骨,他曾写道:“我写的是大仁大义的戏,如果你要我去谄媚这个世界,我情愿不写。”

“那你说我疯,我就疯好了。抓我去警局,对着鬼佬就一顿输出英文,谁也拿我没办法。”

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情怀,以及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内心世界。

南海十三郎的故事,之前已经有过舞台剧,还拍过电影,主演谢君豪金马奖影帝加身。那为何还要在前有珠玉的情况下,再排一部粤剧版的《南海十三郎》呢?

李江崊说,促成多方做成这件事的契机,源于佛山越剧院院长李淑勤的独到眼光和艺术造诣。一开始,中国香港的高志森导演(同时也是电影和舞台剧的导演)来找李淑勤院长是讨论另一部戏到香港演出的事宜,李淑勤敏锐的感觉到粤剧版的《南海十三郎》由佛山粤剧院来完成将是一次天衣无缝的组合,于是极力促成此事。她坚信只有佛山粤剧院的演员才能完美诠释《南海十三郎》,因为江玉鏐本人就是佛山人,又是著名粤剧剧作家,由佛山粤剧院来讲好佛山故事,那是再好不过。

再加上粤剧本身就与电影和舞台剧的表演形式都大不相同。“我们粤剧是讲功夫的”,唱造唸打是另一回事,其艺术呈现和表演方式有独特的美感,该文静的时候有文静的一面,该狂的时候他还能狂得起来。所以尽管谢君豪老师的演绎已经达到艺术的巅峰,但佛山粤剧院仍然能够脱颖而出、另辟蹊径,面对这个巨大的挑战,李江崊他们无疑打破了人们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

《南海十三郎》曾赴香港演出,许多舞台剧和电影界的前辈们都应高志森导演的邀请观看演出,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李江崊认为,这与高导对粤剧演出节奏的,演员情感的把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价值

12岁,父母在无意中却为李江崊谋划了一条通往粤剧之路。考入粤剧学校之前,李江崊对粤剧的所有认知仅为“唱大戏”。“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能解决一个是一个”,通过粤剧学校严格的选拔,对李江崊和家人来说,也算一个好出路。不过这条路前方却铺满荆棘,李江崊咬牙坚持,并将其当做终生事业。22岁,人生转折点到来,粤剧艺术大师罗家宝从澳洲回国看到了李江崊的演出,一眼就相中这根苗子,并收为入室弟子。

“关于做戏,师傅不会着重于动作的高与低,刻版的教学”在他认为李江崊在粤剧学校经过六年的系统训练与学习,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及基本的表演手段。他缺少的,是对人物的理解,以及学校并没有深入教授的语文、历史知识。在罗家宝的引导下,李江崊开始接触和欣赏各种艺术门类。“我记得师傅常常带我去看画展,教我画画,还让我练字、阅读古籍”,20来岁的青年,师傅要他坐定定看原版白话文《三国演义》,看一句,还要去对照下面注解,1、2、3分别是什么意思,有时候花一整天时间都看不完一章。李江崊不理解,只觉得这些东西与戏曲并没有什么关联,慢慢地,他逐渐领悟到师傅的良苦用心,那些看似与戏曲无关的活动最终都成为了他的骨与肉。那些古籍的阅读、字画的欣赏,纷纷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让他更能领悟到对粤剧艺术的魅力和内涵。“一个优秀的演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艺,更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正是“厚积薄发”的真谛所在。

有了师父罗家宝为他夯实的基础,现在李江崊也在从事剧本创作和改编。谈到唐涤生那句“证明文章有价”,李江崊理解的“价”乃“价值”而非价格。这“价”并不意味用文字能换来多少柴米油盐荣华富贵,而是代表独属于文人的价值,正如唐涤生所说,再过三、五十年,没有人会记得那些黄金股票,可是一个好的剧本,五十年、一百年,依旧有人欣赏。“比如说《红楼梦》,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用黄金白银可以衡量的,是不是?”

可是,人们或许已经习惯了生活的碎片化,粤剧这颗起源于佛山的“南国红豆”,在人们越来越被大数据拿捏的当下,如何让其“有价”?是很多从业者迫切需要打破的壁垒。最近这段日子,佛山为推广粤剧作出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华光诞的一系列活动,还有在佛山粤剧院新址举办各种市集、游园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但他们可能仅仅是为了拍照打卡并分享到社交媒体,并未真正在心中种下对粤剧的热爱与欣赏的种子。对此,李江崊说,“这也是件好事,代表着他们开始对粤剧有了接触”。

他还说,碎片化确实是我们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反映,与科技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如此,人们还是会在某个时刻寻求一种沉淀,一种宁静。越碎片化,人们反而越亟需触动内心的艺术形式,比如粤剧。虽然节奏慢,又何尝不是人生百态?痴男怨女英雄豪杰,或嬉笑怒骂或长歌当哭,是观众见自己见众生的过程。

李江崊谈及以前演出,国内外观众表现反差极大,自己内心落差也挺大。然而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现代人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都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再回头去看粤剧,就会发现它独特魅力和价值,那些曲折离奇的剧情,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都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流连。粤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凤凰网广东佛山频道:王卓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