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勇:15年血泪拼搏创历史 外卖小哥逆袭成“拳王”

2025-11-03 08:52:58 8520

张方勇,男,1993年5月生,重庆市云阳县沙市镇秀家村村民。15年来,张方勇怀揣拳击梦想,独自北上西安、南下昆明,历经颠沛流离。他是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外卖小哥”,曾以一天69单的配送量创下站点最高纪录;他更是拳击擂台上的“拼命三郎”,用15年血泪拼搏改写中国拳击史,成为首位WBA雏量级青年拳王,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最佳体育时刻”提名。从送餐车到拳击场,他在双重身份中践行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用汗水与热血书写着新时代新青年敬业奉献的青春答卷。

车轮逐梦:外卖路上的敬业坚守

1993年,张方勇出生在知名的“面工之乡”重庆市云阳县。像邻里一样,他的父母也靠加工面条的手艺进城谋生。2008年,目睹母亲讨薪下跪的少年张方勇,感受到贫穷的窘迫。也是那一年,传奇拳手帕奎奥的故事,让他深受触动,决定将职业拳击作为人生突围的方向。但父母并不支持他干这“挨打的营生”,经过苦苦哀求,他最终说服家人,孤身一人踏上追梦的旅程。

初到西安学拳,经济难题接踵而至。一年学费要2000元,住宿要1200元,还有日常开销。为了维持生计,他边学拳边在面坊里做搬运工,25公斤重的面粉一次扛4袋,一天扛200多袋。为了学到更加专业的拳击,2012年张方勇从西安坐36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到达昆明。

靠着“白手起家”,张方勇待过工地、开过摩的、摆过地摊,最终借来6000元买了一辆电动车成为外卖小哥。

那段时间,他从早点送到宵夜,跑步是常态,饿的时候,一只手保护着顾客的热食,另一只手将面包就着冷风胡乱塞进嘴里,每天都跑45单以上,曾创下一天69单的纪录,这样的生活大概坚持了一年。

拼,几乎成了张方勇的标志。5.5元一单的微薄收入,他却视作“梦想的基石”,从晨光熹微跑到灯火阑珊,就连外卖平台站点的负责人都曾感慨:“别人跑单是谋生,他跑单时眼里有光,仿佛每一单都在为某个更大的目标蓄力。”

拳台砺志:血汗铸就的荣耀之路

夜幕降临,脱下外卖服的张方勇转身投入拳击训练,在拳台上书写着另一种敬业传奇。身高1米6的他,在体格上并不占优势,但他用三倍于常人的训练量弥补差距。空击、打靶、击打沙袋、腹部抗击打等训练,别人练1个小时,他就练3个小时。鼻梁打断、眉骨开裂、脸被打肿……这些伤痛都是他敬业的勋章,他笑称“伤疤是拳击手的荣誉证书”。

张方勇的拳击之路满是荆棘。刚开始,有一半的比赛连出场费都没有。2014年他打了两场比赛,一场鼻梁骨被打断,到现在鼻梁都是歪的;另一场眉骨和眉弓开裂,需缝20多针,因为没钱就只买了点消炎药和纱布简单处理伤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年累月的坚持终于迎来蝶变。2017年,张方勇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多变的拳击技术,拿下WBA中国雏量级青年金腰带,成为中国首位WBA青年拳王。

在2019年的中日拳王争霸赛上,作为“草根拳手”的张方勇对战出生于拳击世家的“东日本新人王”前川龙斗,上一届比赛中国队以0:5惨败,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国队,张方勇却凭借顽强的毅力,助力中国军团战胜日本队。这场比赛的胜利既打破了职业拳击的圈层壁垒,也为国家争得荣誉。

2021年,张方勇获得有“体坛奥斯卡”之称的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最佳体育时刻”奖项提名,入围的理由是“他展现出了力量、奉献和热情,坚定不移、不惜一切代价取得成功的决心应该得到赞扬”。

微光暖心:双职人生的大爱担当

多项荣誉加身,张方勇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与善意。他收起“金腰带”,骑上“小电驴”,继续在追逐拳击梦想的道路上奔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胜不骄败不馁”的职业态度。

面对媒体采访,张方勇毫不保留地公开自身经历,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更多青年“立足平凡却不甘平凡”。许多被现实打败的人给他留言:“每次感觉撑不下去的时候,看看他的视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

从大山深处的寒门少年到世界拳坛的中国拳王,张方勇用15年时光完成从“讨生活”到“筑梦想”的蜕变。他在外卖箱与拳击手套之间架起敬业奉献的桥梁,用双手的老茧、身上的伤疤、拳台的“金腰带”,谱写出新时代劳动者的刚强壮歌。中国拳王只是他梦想路上的一个站点,绝不是终点。如今,张方勇正在积极备战,冲击“亚洲拳王”。